医院经营管理网

行业资讯Industry information

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索道医生”邓前堆
提交者:jiuding 发表时间:2011-2-23 点击次数:1169 来源:健康报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100多米长的索道成为该村来往怒江两岸的桥梁。

  邓前堆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在拉马底村工作已有28年。由于常年在索道上往返,为村民防病治病,被当地人称为“索道医生”。28年来,邓前堆总是随叫随到,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60多万公里。他所在的拉马底村,免疫规划建卡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

  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病人身边

  拉马底村辖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怒江江西岸有132户,520人;江东岸有133户,523人。村里有一座人马吊桥,但村子狭长,好多村民嫌离桥远,出门还是要溜索。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超过25度的坡地不适合人类居住,但由于特殊的地域和历史原因,这6个村民小组里,除少数几户居住在较为平坦便利的江畔公路边,其余大部分散居在坡度超过50度的崇山峻岭之中。

  记者来到邓前堆家采访时,恰逢赶集的日子。家住老娃达村民小组的怒叶更因住得离集市比较远,前一天晚上就在邓医生家住下了。她告诉记者,3年前的一天,她的丈夫在山中采石耳时不慎跌下悬崖,被抬回家时已是深夜。接到求助电话后,邓前堆立即背上药箱,打着手电筒攀爬大山,花了3个小时才赶来。等做完检查、诊断、止血、包扎,天已经快亮了,他又匆忙赶回村卫生室接诊。由于怒叶更的丈夫重伤卧床,邓前堆就隔一天晚上去她家里为她丈夫检查、换药,第二天早上再起早回来。如此持续了一个月,她丈夫终于又可以下地了。

  这些年来,拉马底村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没有没找过邓医生的,更没有不知道他手机号码的。像这样辛苦的送医上门,28年中不知有过多少回,可除了规定的医药费,邓前堆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

  2009年春节前夕,害扎村民小组一户人家房屋起火,邓前堆习惯性地背起药箱,滑过溜索,赶到现场。孤寡老人肯扒吾被烧伤,邓前堆当场为老人清创上药。村民说,当时正想派人去叫邓医生,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到了。

  做村医之前,邓前堆是不会溜索的。第一次独自溜索过江时,由于不会“刹车”,在到达江对岸后,邓前堆狠狠地摔在了石头上,腿上血流不止。在村卫生室,记者看到了邓前堆简易的“装备”—— 一套滑轮,一根绳子。就是靠着这些工具,他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一次次通过距江面30多米高、长100多米的索道。邓前堆边比划边说:“如果在天黑以后溜索,还要在嘴里咬着手电筒照亮,否则根本看不清对岸在哪儿。”

  出诊之外,邓前堆还要每月上山巡诊一次,做防保、妇保、随访、计生宣传等工作。害扎村村民小组副组长宋友芳说,每次巡诊前一天,邓医生都会请他帮忙把要看病的人集中到村民小组;做免疫规划工作之前,也会通知到村,让乡亲们下山打预防针。“如果发现有病号没来,或有人没按时打针,他会上门去找。”

  “这辈子除了村医,我什么也不想当”

  公路边依石而建的3间小平房,就是邓前堆的家。卧室里除了一台早已过时的小电视、几件破旧的家具和一辆废弃的自行车,别无其他。一个通透的石洞被当做厨房,内有一个煮猪食的简陋灶台,和一个用来做饭的火塘。就是这样一个光线昏暗的厨房,还要充当“客厅”的角色——大家都围坐在地当中的火堆边取暖,离火堆稍远一点,就冷得发抖。

  几十年的艰辛付出,邓前堆得到的却只是微薄的报酬:2009年之前,每月仅有126元的补助;2010年,由于计生也归村医负责,补助才涨到每月400元,再加上三四百元的诊疗费和各项公卫补助,仅够一家4口人勉强过日子。

  对家人来说,邓前堆是指望不上的。“值班的时候不用说,不值班也不一定就没事,谁生病了一个电话就能把他叫走。”邓前堆的妻子打付恒没有过多抱怨:“他能把别人的病医好,别人高兴,我也高兴。”2009年8月,打付恒在打猪草时不小心摔断了3根肋骨,之后就不能再干上山找柴火、打猪草、种粮食这些“男人干的活”了,在外打工的儿子范志新只好辞工回家照顾妈妈、干地里的活。范志新说,自己在外面一个月能赚1500元左右,可惜刚还上出门时借的路费,就不得不回来了。

  拉马底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480元,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无钱看病的情况时有发生。邓前堆手中有一大把无法兑现的欠帐条,就这两年,收入微薄的他已经为乡亲们垫付了1000多元医药费。“只要手里宽裕,乡亲们是不会欠我的。有时候没有钱,他们就给我送来鸡蛋、苞米什么的。如果他们不主动来还,一定是确实困难。”

  对此,邓前堆并不认为是吃了亏。他觉得自己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和信任,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自家人、可靠人,这比什么都重要。由于工作出色,邓前堆还得到了许多荣誉:石月亮乡优秀乡村医生、乡优秀共产党员、福贡县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今年年初,他的事迹被媒体连续报道后,引起了强烈反响。邓前堆说:“这辈子除了村医,我什么也不想当。”

  “邓前堆们”的心愿会实现

  在邓前堆28年的村医生涯中,他认为自己治过最重的病,是一次外伤的清创缝合。那是2003年的一天,邓扒才从陡坡上滚下来伤到了眼睛,眼球都掉了出来,眼眶淤塞着泥土,如果跑到县城去治,伤口恐怕会感染,甚至危及颅内。情急之下,邓前堆只得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病人一点点洗出淤泥,将眼球塞回眼眶,再消毒、缝合、包扎、输液,一直折腾到深夜。经过几天的观察,伤者并没有出现感染症状。但邓前堆在接受采访时遗憾地告诉记者,如今,病人的眼睛虽然从外观上看还比较正常,事实上却已经失明了。“如果我这里医疗条件好一点,或者交通方便一点,病人的眼睛可能就不会瞎。”

  邓前堆说,他有3个心愿。第一个是希望村子里尽早修一条能通车的桥,这样乡亲们再得了什么大病,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外面的大医院。第二个是希望能重新盖一座村卫生室。以前的卫生室年久失修,已经弃用。2007年以后一直与村委会共用一座小楼,难以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第三个是希望自己能尽快掌握骨折复位的操作技术,因为当地山高坡陡,乡亲们很容易摔伤和骨折,如果能再多学一些骨科知识,就可以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了。

  在福贡县,连接着怒江两岸的过江索道至今还保留着16对(32根),像邓前堆一样需要溜索过江看病巡诊的乡村医生还有很多。该县县委书记杨国宗说,工作环境艰苦,待遇相对偏低,任务却十分繁重,这些地方很难留住人。

  记者了解到,福贡县所在的怒江州已经计划在5年内妥善解决好乡镇卫生院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并按每个村卫生室20万元以上的标准给予补助,争取用3年~5年的时间,完成所有村卫生室房屋的排危重建工作。同时,还要尽快落实村医的社会基本保障,解除村医们的后顾之忧,并以更加合理的收入水平吸引中专以上学历人员进入乡村医生队伍,加大力度开展乡村医生技术培训。这或许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那些像邓前堆一样默默工作的乡村医生,就可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了。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