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医疗技术,在安全性、有效性等临床疗效上并不确切,或者涉及重大伦理风险。这类技术一方面是对临床疑难杂症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另一方面又在各种利益驱动下,已跨过“试验门槛”,在临床上开始运用。长期以来,这类医疗技术游走于临床监管的灰色地带,并引发争议。
争议如影随形
“灰色技术”仅现冰山一角
作为一项新技术,在临床上运用10年的“肖氏反射弧”面临着这样的争议,针对疗效、医学伦理的不同意见,在方舟子被袭案后陡然升温。有媒体报道,肖传国还没有从“方舟子被偷袭案”中走出,又不得不面临患者起诉做“肖氏手术”的医院,要求索赔的官司。目前,该案已进入第二轮交换证据阶段,11月底可能会开庭审理。
这些年来,比“肖氏反射弧”引起更大争议的,莫过于颅脑手术戒毒了。曾游走于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服务项目之间的此项技术,在2004年年底被卫生部紧急叫停。
手术戒毒引发的争议,与“肖氏反射弧”技术有类似的地方。回顾手术戒毒的运用历程,我们能看到“灰色技术”共同的影子。戒毒是一项世界性医学难题,缺乏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面对戒毒之后复吸的难题,医学界几乎束手无策。2000年,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引入世界上颇有争议的颅脑外科戒毒手术,并开展临床研究工作。
这一手术采取钻颅切断脑毒瘾记忆细胞的方法,帮助吸毒者摆脱毒魔。新技术很快在四川、陕西、上海、北京等省(市)2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开来,接受治疗的患者超过500名,遍布全国各地。媒体当时给予很多掌声,一度曾报道吸毒者复吸率降到10%以下。
然而,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如影随形。比如,患者术后出现协调能力差,还有脾气暴躁、冷漠、反应迟钝等性格障碍,引发争议不断。
事实上,无论是手术戒毒,还是“肖氏反射弧”,显露的仅仅是“灰色技术”的冰山一角。这些“灰色技术”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完善的科研设计,对于适应症掌握、疗效和并发症评估以及伦理审查等不严格,缺乏中长期随访资料”。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教授当年针对手术戒毒指出,任何医疗技术、手段都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尽可能地掌握更多实际数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年叫停手术戒毒,卫生部专家论证会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肯定了手术戒毒方法“有研究价值”。这也表明这类技术在学术上存在着讨论的空间,很难以简单的对或者错来定论。
有关专家指出,“灰色技术”之所以引发争议,就是因为提供给患者的临床服务必须成熟、安全、可靠,必须通过长期观察随访,并经过严格设计的科研验证。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足的研究项目,理所当然受到质疑。
“灰色技术”监管长期缺位
“准入”全力“补位”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灰色技术”的监管长期缺失。
手术戒毒的取缔,给出的理由是医疗机构“越线”。即手术戒毒是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立项的,不能用于临床服务。由于手术数量已满足科研要求,所以叫停。
然而,这样叫停立刻引发争议。投入巨额资金的医疗机构“暗度陈仓”,继续开展此类手术,有的医院还召开新闻发布会为自己辩解。缺乏有效监管手段让有关部门尴尬。
监管之难不仅仅体现在手术戒毒上,还有曾引起争议的人工心脏技术。虽然不符合上海市2002年颁布的《医疗新技术临床准入管理办法》,且上海市卫生局也没有批准上海东方医院使用人工心脏,然而直到2008年被媒体曝光前,该院一直畅通无阻地开展着这一技术。
这一现象引起关注。2009年5月1日,卫生部颁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第三类医疗技术进行严格管理,给灰色地带划下清晰边界。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据了解,共计有17项技术被纳入首批第三类医疗技术管理中,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肿瘤热疗治疗技术、人工心脏植入技术等,属于风险性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验证或者安全性、有效性确切的医疗技术;而克隆治疗技术、自体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基因治疗技术、中枢神经系统手术戒毒等,不仅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还包含着重大的伦理问题。
参与制定这一管理办法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张福君教授介绍,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从人员和技术要求上进行把关,有利于规范医疗市场,保护患者权益。
据了解,卫生部还将根据第三类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陆续发布允许临床应用的其他技术目录。这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灰色技术”被纳入监管。
监管的度如何拿捏
谨防“一管就死”与“不闻不问”
无论手术戒毒还是人工心脏,都是在正规医院中开展的。但主动性监管如何履行呢?专家指出,某种程度上,这方面还处于“没出事,就不问”、“你不问,我不管”的局面。
事实上,即使对成熟的、临床运用比较安全的技术,监管也不可或缺。拿肿瘤热疗技术来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李晔雄教授指出,这一肿瘤治疗方式,在临床上运用已超过40年,但如果滥用的话,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比如,一些身体虚弱的患者并不适合热疗,人体加热以后,对心、肺等器官有影响。
“一管就死”的情况也要不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应用已近9年,是前列腺癌早期治疗的标准手段,被写进各种指南。但由于要在患者体内植入微型放射源,导致这一技术具有高风险性。目前,全国有近500家医院、上千名医生掌握并开展这一技术。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出台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俊杰教授担忧地指出,《规范》体现了“抓小放大”的管理思路,一旦实施,不少基层医院将被挡在门外。而粒子植入技术恰恰因为技术门槛并不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一些大医院因为治疗手段和技术多,这一技术难以被重视、推广。
对于疗效并不确切的“灰色技术”,多大程度上可能成为某一类特定疾病的“金标准”,这一假设是否存在呢?
有专家回顾腔镜技术发展历史指出,1991年,我国开展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施这一手术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刚开始运用到临床时,这一技术并不被看好,曾一度遇到了传统外科的“顽强抵抗”。然而,腹腔镜技术的微创特色,逐渐影响了传统的外科,为妇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等带来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目前已成功地替代了许多传统的开腹手术。
专家指出,学术界鼓励创新性研究,对于“灰色技术”,一棍子打死不是解决之 道,而应该严格监管,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医学伦理等方面的评估和探索研究。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