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县人民医院,做精做细公共卫生机构”,这是浙江省常山县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的思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常山县政府推行“四合二”模式的改革,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摆脱了生存危机,步入良性发展坦途。
常山县是浙江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由于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由地方财政包干,常山县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处于“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状态,当地医疗保障水平比较滞后。
随着国家提出加强县医院建设的目标,常山县政府决定加大县医院建设。但经调研后发现,当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不合理,极大地浪费了现有的资源。如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之间相距不足500米,各医院的科室设置大同小异,不良竞争使各家医院连年亏损,仅2006年就亏损344万元,各家医院均生存艰难,无力发展。
怎样有效地推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正常发展,常山县委、县政府提出从整合资源入手,“做大、做强县人民医院,做精、做细公共卫生机构”的改革思路。
“四合二”资源整合打造龙头
2008年初,常山县推出“四合二”资源整合方案,全面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一、缩减机构,业务归并,明确职责。他们将县中医院、县卫校、县妇保院和县人民医院,整合成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把县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业务并入县医院。资源整合后,县医院成为全县医疗、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传染病与地方病控制及医学继续教育的中心,承担全县医疗、急救、科研、中医药工作、健康体检及卫技人才培养等任务。县妇幼保健院则专门从事全县的妇幼保健工作。
二、优化人力资源,确定妇幼机构补偿机制。该县对于功能重叠的医务人员,采取“清退一批、退养一批、分流一批”的办法,理顺了人事关系,确定整合后的县妇保院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每年拨款149万多元。
三、资源共享,保证医疗服务提供更加合理。该县完成“四合二”整合后,为加大县医院建设,县财政投入1.2亿元规划、新建县医院,根据服务需求调配原有资源。如在原中医院内设置县医院的妇儿部和中医部,原卫生局办公用房调配给县妇保院使用,原卫校调配给县卫生监督所使用,使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更加合理。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增强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运作,常山县“四合二”资源整合显现出明显的成效。
一、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百姓看病费用下降。
资源整合后,原来医疗机构之间无序运行状态彻底消除,随着县医院的做大、做强,县医院与14家镇、乡卫生院建立起双向转诊网络服务平台,将远程会诊延伸至各乡镇。目前,县医院与各乡镇卫生院的双向转诊制度不断完善,县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数大幅增加,床位使用率从原来的60%升至90%以上,手术人次同比上升36.5%,每门诊人次费用和每住院床日费用分别下降27.1%和22.4%。
资源整合使全县医疗设备利用率明显提高。整合前,常山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各拥有一台CT机,每日检查量为30和10余人次。尽管中医院的CT机是年限10余年的二手机,配置十分陈旧,但为了生存仍在拼命使用。资源整合后,中医院的二手CT机报废,县医院的CT机日使用量达80余人次。由于机器运行达到合理负荷,年管理成本减少了180万元,也保证了CT检查的质量。
二、中医药治疗疾病有了长足发展。
当原县中医院被整体并入县医院的初期,原中医院人员担心中医药发展会被削弱,而现在的结果恰恰相反。由于理顺了竞争关系,县医院确立了中西医并进的发展战略。两年间,县医院不仅新增中医感染、中医妇科、中医皮肤、中医康复等科室,对中医科研立项及重点学科发展给予高出西医项目经费1.5倍的资金配套,还选拔中医骨干力量派往各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的需求随时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资源整合后,全县中医药诊疗工作量和业务收入比整合前分别提高了50%以上,其中的中药饮片收入增幅超过了80%。
三、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整合前,原县妇保院虽然有74名医务人员,但真正从事保健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10人。资源整合后,县政府整顿、强化专业队伍,首次予以定编的32人全部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两年来,全县妇幼保健工作全面开展,孕产妇建卡率、孕28周县级高危筛查率、7岁以下儿童保健康复率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等指标,均高于考核的指标。
四、群众满意度比整合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
去年该县参加医保和新农合人员,选择在县医院住院治疗的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10.13%,病员趋向外流的情况被遏制。
改革面临“破”与“立”双重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常山县推行的“四合二”整合模式,得到卫生行业和当地百姓的认可,基本上达到了政府强化责任,卫生部门增强效能,百姓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并享有良好医疗服务的目的。对于这一改革探索,常山县卫生局局长李玉珍向记者谈了他的体会。
改革面临“破”与“立”双重任务,只要坚持立足百姓锐意探索,医改的步伐总会向前迈进。常山县在整合初期,来自各方不理解的压力很大,不少人认为如此整合会削弱中医,弱化卫生保健等。但县委、县政府将创新思路的立足点,定位在全力保障百姓的健康利益上,并且在“计划周密”和“后续到位”上做足文章,保证改革取得预期效果。
作为基层卫生行政管理者,李玉珍认为,资源整合带来的好处是“三个明确”。
一是从新医改要求的角度讲,基层医改的定位更加明确。县级区域的定位就是做大、做强县人民医院,做精做细公共卫生服务。
二是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基层就是要强化县级医院这个“龙头”,抓实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个“基础”,强化人才“团队+梯队”建设。
三是基层卫生工作重点更加明确。如基层中医药工作须规范、传承,孕产妇产前、产中、产后保健应零距离衔接,乡村一体化管理要有技术指导等,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工作亟须强化的重点。但这些工作分开来做,往往会因资金问题搁浅,而通过做强、做大县医院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像中医药发展,由于“婴儿太小”,不妨先放到县医院这个大摇篮里进行培育,等长大后再让它独立出来自行发展。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