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营管理网

行业资讯Industry information

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扔孩子的风俗是怎样形成的?
提交者:yyjg 发表时间:2009-12-15 点击次数:1225 来源:《信息时报》
最近,3岁重症男童周鸿都被弃置水沟一事在广州引发热议,小鸿都被弃之前,其来自广西农村的父母已为其治病借了五六万的外债。据称,因为相信小鸿都救不活,父母按家乡风俗将孩子弃之野外。种种说法尚未定论,小鸿都的父母依然备受质疑,由亲戚将孩子弃置水沟,怎么也脱不了“冷血”之类的指责。可是,这背后究竟还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呢?

  笔者生在农村,小时候跟一群伙伴儿顽皮地走村串巷,也曾在某个路沟、果园里见到过用小棉被包裹着的弃婴,或者偶尔会听闻谁家的小孩被扔掉了。那些被弃的孩子,不是身体畸形就是患了不治之症,当然,也有夭折的。

  以前,农民没有医保。生存条件艰苦、收入微薄、医学落后、信息闭塞……这些先天不足让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也许正因为农村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某些做法的确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但这并不必然说明有些农民生来就薄情寡义,小鸿都父母在决定扔掉孩子的时候,肯定不是气定神闲。笔者就曾在农村见过抛弃畸形婴孩的父母趴在院门口嚎啕大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没有温情脉脉的能力,也没有与城市文明标准“接轨”的资本。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城市发展的“吸血”效应、“剪刀差”,抽调了农村的资源,也削弱了乡村与文明“接轨”的条件,阻断了农村价值观“与时俱进”的机会,其中就包括那种认为孩子没救了就扔掉的冷血野蛮意识。小鸿都的悲剧,严格说来是个社会悲剧,而不单是家庭伦理惨剧。

  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知道,鸿都的家乡已经形成了一套扔掉病死孩童的风俗与野蛮惯例。但是,当排解绝望的做法有惯例可循,有风俗可依,不恰恰说明了农村的悲苦是经常性、长期性的吗?农民们不正是由此而找到了一种“制度化的出口”?

  小鸿都当然不应该被抛弃。丢弃亲生子女,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行为,每一份冷血都该受到指责,每一次残忍都该承担责任。鸿都的被弃,是对文明底线的践踏。同样,笔者也无意干涉市民们指责残忍和鄙视冷血的自由,笔者只是提醒,在唏嘘、愤怒、指责之余,不要忽视这份凄惨背后隐藏的悲苦,因为有时候,白天不懂夜的黑。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赞 收藏

当前输入字数0个,您还可继续输入140

扫一扫

关闭

1请填写注册信息

2注册成功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医院经营管理网使用条款  和  隐私条款

关闭

看不清?换一张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