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徐韬教授指出,今年设定的“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爱牙日”主题非常有意义,不光公众不清楚口腔健康对全身健康的影响,很多临床医生对二者的关系也比较“含糊”。徐韬认为,进入21世纪,应尽快树立口腔是全身健康之窗的概念。
口腔疾病“牵一发动全身”
据徐韬介绍,口腔内存在约700余种不同的细菌,数量多达几百万个,口腔内的局部炎症和感染可以说是人体的“秘密杀手”。口腔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口腔健康,也影响全身健康。
徐韬说,早在本世纪初,以英国内科医生Hunter为代表,主张拔牙以治愈全身疾病。然而,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这个学说没有被多数人所接受。近年来进行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口腔感染可能是一些全身疾病的危险因素。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再次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据徐韬介绍,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存在双向联系。一方面某些全身疾病会影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比如,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大于无糖尿病者;30%的艾滋病患者首先出现口腔黏膜和牙周症状;患有骨质疏松症及口腔卫生条件差的妇女发生附着丧失(指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危险性要高于无骨质疏松或口腔卫生条件好的妇女;适量维生素D摄入,可以降低牙龈对炎症的易感性;增加摄入天然谷物和纤维可以降低罹患牙周炎的危险性。另一方面,口腔疾病也对全身健康产生影响。如牙周感染对动脉硬化、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具有潜在影响,口腔感染还会引起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糖尿病患者如果有牙周感染,会降低胰岛素功效,不利于血糖控制;患重度牙周炎的孕妇发生早产的几率为牙周健康孕妇的7.5倍;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吸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独立易感因素;牙菌斑是幽门螺杆菌的贮存地,严格的牙周治疗可使牙周临床情况改善、菌斑中的幽门螺杆菌减少,胃中幽门螺杆菌的根治率也提高;咀嚼功能降低,造成偏食和食欲不振等,导致胃肠消化吸收减弱,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口腔疾病引起的咬合关系紊乱可引起顽固性侧偏头痛、持续耳鸣、肩颈痛;老年人若能有完整的牙列将对记忆力的保持起到重要作用。
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徐韬说,发达国家的学者曾就牙周病对医疗和牙科费用的影响进行过研究。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患龋率为85%,每年治疗花费大约1万亿日元,接近卫生保健总投入的10%;美国人均牙科支出1993年约为139.55美元,远远超过了癌症的医疗费用。日本学者对40岁~59岁的4285名住院患者观察3.5年以上,结果发现牙槽骨破坏、附着丧失的重度牙周病患者的医疗费支出高于无牙周病者21%。这项研究提示,预防牙周病不仅使牙齿终生受用,有益于保持全身健康,并可间接降低医疗卫生费用。一些发达国家因此改变医疗保险策略,即保险付费的重要前提是定期进行牙周病检查和治疗。
口腔医学不再局限于牙齿和牙龈
徐韬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口腔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前身),后留学美国并在波士顿大学分别获得口腔生物学博士和牙医学博士学位。提到口腔医学的未来,他认为,目前我国口腔医学临床专业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口腔医学科研工作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口腔医学界要打破学科间壁垒,鼓励“大军团”协同作战,尽快出一些含金量高的科研成果,才能在世界口腔医学科研领域有更多的话语权。
如何打破学科间壁垒?徐韬认为,首先要促进医学与口腔医学的融合,尽快把医学基础研究成果移植到口腔领域。另外,口腔医学研究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牙齿和牙龈,颅颌面发育的研究、唾液作为全身疾病诊断工具的探索等都是目前热门的研究领域。如唾液中的RNA能诊断部分癌症和一些常见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只需要很少的投资,就能研发出一种快速、无痛、经济的测试方法。此外,还应多开展转化型研究,尽快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治疗疾病的利器,为病人解除病痛。
链接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揭示
国民口腔健康水平尚需提高
□本报记者 王 丹□
2005年,原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在卫生部指导下,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有效样本量为93826人,口腔调查问卷有效样本量为61499人,覆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此次调查报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口腔疾病流行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城乡居民口腔保健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及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口腔健康的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揭示了我国口腔健康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口腔健康的政策建议。
城乡居民口腔保健意识提高明显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5岁儿童家长和35岁~44岁中年人对口腔卫生保健持积极态度,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和自我护理在维护口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各年龄组人群基本养成刷牙习惯,除65岁~74岁老年人刷牙率为75%外,其他各年龄组的刷牙率都在80%以上。此外,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比率与10年前相比有很大提高,其中12岁年龄组从1995年的18.5%提高到2005年的45.9%,35岁~44岁年龄组从5.5%提高到了46.3%,65岁~74岁年龄组从4.1%提高到了26.5%。
调查显示,媒体是群体口腔保健知识来源的主渠道。5岁儿童的家长、12岁学生和35岁~44岁中年人从电视/广播中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分别为65%、48%和86%,从报刊获得的分别为41%、24%和33%。调查同时发现,12岁学生从学校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只占33%,35岁~44岁中年人通过其孩子从学校带回口腔保健知识只占7%,虽然12岁学生中大部分都知道含糖食品的致龋作用,但只有10%的学生对牙菌斑有正确的认识。由此说明,目前学校口腔健康教育非常薄弱,因此,应加强学校对口腔保健知识特别是有效刷牙方法的宣传。
口腔健康状况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此次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龋均为3.50;与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患龋率76.6%、龋均4.48 相比下降明显,且已接近我国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水平,即农村、城市5岁儿童乳牙无龋率分别为30%、40%。但是,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此外调查还发现,12岁学生恒牙龋坏主要集中在第一恒磨牙,这个特点为选择窝沟封闭预防龋齿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此次调查也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状况不容客观,35岁~44岁及65岁~74岁两个年龄组的龋均分别为2.42和3.22,与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比较都有不同程度上升。不仅如此,上述两个年龄组的牙周健康率分别仅为14.5%和14.1%;中老年人牙石检出率在90%左右,牙龈出血检出率在70%左右。
根据上述特点,有关专家指出,今后我国还应继续坚持“爱护牙齿从早做起,从小做起”的原则,进一步降低儿童乳牙龋的患病率,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群的口腔防治工作,控制老年龋病上升的趋势。
影响口腔健康相关危险因素
此次调查首次进行了与口腔健康状况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5岁儿童乳牙龋的患病状况与城乡、地区分布及睡前进食含糖食品、开始刷牙的时间和家长对孩子的口腔清洁护理相关;12岁学生的患龋状况与男女、城乡、地区分布及进食含糖食品的行为相关,牙龈出血率和牙石检出率与城乡、地区分布及每天刷牙次数相关;35岁~44岁中年人和65岁~74岁老年人的龋病患病状况与男女、城乡、地区分布及使用含氟牙膏、进食含糖食品和刷牙频率等行为因素相关,牙周健康状况与男女、城乡、地区分布及刷牙频率和吸烟行为相关。
有专家分析指出,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和自我口腔护理认同程度等因素关系密切。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