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宇 李 斌 陆明明 曹先锋
这是一所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八路军医院”。
这是一所与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情感的“爱民医院”。
这是一所担负着保障服务部队的“解放军医院”。
七十年春华秋实,短暂而又漫长。
在昔日荒野烂泥之地,奇迹般地崛起一座誉满西北的医学殿堂。
这是一部真实而感人的历史。
这是一部记载总医院人矢志献身国防医学事业的创业史。
公元二○○九年十月九日,这是一个永远让总医院人值得纪念的日子。新中国刚刚过完她六十岁的生日,兰州军区总医院便迎来了她七十岁华诞的日子。当你走进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呈现在眼前的到处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湖水垂柳、亭台楼榭。透过久远的时空迷雾,细细寻觅着她旧日的足迹和印痕,当你翻开那一页页记载总医院发展的历史,令人震撼!令人激动!七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辉煌成就,在广大军民心中铸就一座无字的丰碑!
光荣使命 辉煌历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将原中央组织部一个干部休养连,改编为军委卫生部直属卫生所,这所直属的卫生所就是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前身,1939年改编为八路军军医院。 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不幸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八路军总部将八路军军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鲁之俊任院长,汪东兴任政委。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挑起新的全面内战战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奉命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第二后方医院”撤离延安,四渡黄河,二进山西,出色地完成了解放大西北、救死扶伤的光荣任务。
1949年医院进驻兰州。改名为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 1954年,医院更名为西北军区总医院,编制床位500张,成为集医、教、研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从此,在党的呼唤下,一批批医学专家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征程。
创业伊始,全院医务人员秉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治疗”的服务工作原则,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计划治疗,建立了“三级护理”、“三查七对”、“对抄勾对”等一系列护理制度;在国内率先开展带血供的骨移植和肾移植手术。尤其是计划治疗和三级护理制度,不仅开创了我国医疗护理制度的先河,而且大大提高了医护质量,为医院在国内和西北地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据统计,当时全国各地以及军内外有90多家医院先后到医院参观学习,参观人数达到1800多人次。初生的总医院,凭着这种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精神,以卓然超凡的业绩崭露头角。
1955年5月,医院正式命名为兰州军区总医院。
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很短暂,如白驹过隙,而70年总医院创下的辉煌则令人瞩目。医院政委朱自清感慨地说:“总医院之所以能从我军一个卫生所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医院,它70年发展变化历程,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狠抓机遇 跨越发展
今天,当你走进兰州军区总医院,你会感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人与自然之间谐趣天成、珠联璧合的绝妙境地。大气恢宏的门诊楼、外科楼、内科科、干部病房、科技办公楼等建筑构成一座现代化的医学城。
2002年建起的门诊大楼面积18000平方米,可容纳上万名患者在这里诊疗;2004年,医院投资1.2亿元,修建起高20层的外科大楼,建筑面积33500平方米,设有19个病区,开放床位900张,是目前兰州市最大的外科医疗大楼。2008年,医院门急诊量首次突破55万人次,年收治量3.7万人次,手术126000台次,收入4.44亿元。
建院之初,总医院就视人才为医院的命脉。靳来川、张华麒、樊毓麒、李西昆、陈文庆、魏若林、王保华、于以阶、潘锦荣、郭宝征、邓志达、黎秀芳、张开秀、俞天麟、葛宝丰、王积福等一大批老专家相聚总医院,并为医院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目前,医院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6人,其中高级职称24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78人、硕士生16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 19人荣获“全国医学科技之星”称号,7人担任全军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人获“甘肃省医疗行业领军人才”荣誉称号,38人担任全国8所知名大学的博士、硕士生导师。目前,学科带头人98%以上具有硕士学历,其中博士生占40%,50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占60%。
这一批批实力强劲的精英队伍,蔚为壮观,形成医院一道亮丽的景观。张绍增、达万明、刘兴炎、张世范、谢景文、杨金升、欧英贤等一大批年轻主任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知名专家。还有部分留学海外的学科带头人举家归国,呼吸内科主任朱运奎、泌尿外科主任王养民等专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医院工作。正是这一批批专家学者用他们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各个学科创造着功勋,才使医院在西北医学界占居着显赫的位置。
务实创新 铸就品牌
7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曾经为医院建设付出辛勤努力的一代代人来说,70年,是那样的漫长,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无以言表,取得的成果和业绩数不胜数。
今天,总医院已经拥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一期药物临床实验室、3个全军专科中心、2个全军专病中心、1个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指导中心、1个全军重点实验室、2个兰州军区医学研究所、14个兰州军区专科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1个基层科室和1个临床部(原解放军第四七三医院)。
医院被人事部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第四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青海大学医学院、军医进修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中医学院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点,担负着全国10家医学、护理学校毕业生的实习进修任务,长期帮助部队和地方医院培养医疗骨干。自2000年以来,医院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240多人,培养实习进修生近万人,为军地医院培养医疗骨干2300多名,其中200多人成为学科带头人,16人担任院领导职务。
2005年以来,医院先后承担国家“863”科研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全军“十一五”重大课题等93项,获资助经费18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61项,其中军队和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奖项16项,在统计源期期刊发表论文1500多篇,在SCI发表论文22篇。
建名科、树名人、铸名院,历来是总院追求的治院目标。全军骨科中心在医学界开创了无数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被国际医坛赞誉为“丝绸之路上的骨医学”;全军泌尿外科中心对肾上腺疾病、泌尿生殖系肿瘤的诊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诊治病人达4000余人次,获国家、军队科技成果果奖60项;全军血液病中心在全国最早开展骨髓移植手术,截至2008年,共实施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 200余例;全军临床药理基地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截至2008年,共监测血药浓度9816人次,为2268人次设计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研制非标制剂56种,开发新药品22种,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指导中心率先在西北地区利用介入治疗的方法攻克了临床剖宫术后晚期大出血、外伤致骨盆骨折及阴道裂伤大量出血这一难题;全军脑肿瘤诊疗中心在颅神经外科、癫痫外科、脑和脊髓先天性畸形诊治方面达全国先进水平;全军烧伤整形中心在西北地区实施了首例变性手术,在国内外率完成了同种异体耳移植手术。
迎接挑战 展望未来
去过总医院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里的医务人员奋发向上、斗志昂扬。院长尹强说:“总医院正面临新的高度,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七十年就是医院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这就需要总医院每个人以全新姿态挑战自我,抓住机遇,才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这是一种智者的清醒。
正是这样的清醒和认识,才让总院得以持续而迅猛地腾飞。
1991年至1993年,医院连续3年获得“全军白求恩杯优质服务竞赛”优胜奖;1993年,被国际救援组织接纳为全军首家亚洲紧急求援中心成员;1995年成为全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同年又被卫生部评为“爱婴医院”;1997年被评为兰州市十大医院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第一名;1999年获得“全国百佳医院”荣誉称号;1999年至2002年被总后勤部表彰为“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2006年被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医院”;2007年被总后勤部表彰为“全军医院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总院的政通人和。
“厚德、敬业、和谐、创新”的八字院训,铸就了医院许多名医大家。被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授予的“爱党为民模范护理专家”、原医院专家组成员黎秀芳的事迹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数以千计的医务人员,感动着每一名总医院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九十多岁高龄的骨科专家葛宝丰,仍心系骨医学事业,用毕生精力书写着“丝绸之路上骨医学鼻祖的传奇人生”;胸外科专家张世范,不顾年高体弱,数次带领科研小组人员前往高海拔地区收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数据,其研究的《高海拔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与防治研究》课题填补了我军的空白;不为国外丰厚薪水动心,毅然回到医院工作的朱运奎、王养民等一大批专家、教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七十年的漫漫长路,总医院见证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辉煌;七十年的拼搏,总医院人始终以国家振兴、军队兴盛、人民健康为己任。励精图治,用勤勉和才智不断演绎着精彩。值此院庆之际,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十分想念曾在医院工作过的那些老专家、老领导、老同志,对他们曾为医院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并道一声辛苦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的征程就在脚下。笔者相信,明天的兰州军区总医院,必将和祖国一道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