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三级综合医院这个科室床位数应不少于20张
提交者:
发表时间:2025-5-9
点击次数:11
来源:国家卫健委
5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下称《指南》),明确要求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并细化了设置标准、服务模式及人员配备等内容。
老年医学科进入规范化建设新阶段
《指南》明确,设置老年医学科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依规取得相应的诊疗科目资质,科室名称为“老年医学科”,主要收治罹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按照要求,老年医学科应当设置门诊诊室、病房、综合评估室。
床位设置上,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不少于20张,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不少于10张,且每床净使用面积、床间距等均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在设施配备方面,《指南》强调,老年医学科门诊、病区及相关公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配备轮椅、转运床、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仪等设备。
在医疗协作方面,《指南》指出,老年医学科要逐步建立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主动吸纳内科、肿瘤、中医、康复、精神心理、护理、药学、营养等各专科医护人员,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和共病诊疗,推动老年医疗从单病种诊治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型。同时,三级医院应加强对区域内下级医疗机构的指导,健全首诊负责及转诊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个体化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等连续性、系统性服务。
在人员配置方面,《指南》要求,每张病床应配备医师不低于0.3名、护士不低于0.6名,医师还应满足三级查房制度的落实需求。鼓励增设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和临床药师等专业人员。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需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且具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本次《指南》是对2019年试行版的修订,不仅扩大了建设范围,还细化了设置标准、服务模式,并调整了责任主体与质量控制机制,老年医学科已逐步进入规范化建设新阶段。
全国老年医学科设置已超六成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2021年底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目标为不低于60%。
2024年,该目标被进一步提高——国家卫健委在《关于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通知》中提出,到2027年末,力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80%。
据《财新》报道,截至2024年3月,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占比已超过62%,已经提前完成了2025年设立比例不低于60%的目标。
部分地区进展显著,例如江苏省已建成二级及以上老年医院66家、护理院387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独立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97%,3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教授曾指出,老年医学科建设应坚持“先具规模,再提质量”的策略。他表示,按照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科的建设标准,各医疗机构应首先实现标准化配置,如床位、人员等指标,完成数量目标后,再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期待更多制度性保障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施红在《医院继续教育助力老年医学发展》一文中指出,老年医学科医生多从不同专科抽调而来,缺乏系统的老年医学专业培训,且目前尚未被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必选科目,生源亦不足。
王建业也坦言,培养一名合格的老年医学科医生周期较长,建议短期内鼓励内科、心血管、神经等相关专科医生转型,以缓解老年医学科人才紧缺的问题。
除了人才问题,老年医学科的“留人难”问题也十分突出。医生收入低、晋升通道窄、科研平台不足,导致青年人才缺乏积极性。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常务副院长孙湛曾向“医学界智库”表示,目前医院普遍对老年医学建设积极性不高,“有技术、有水平的人不屑做,有需求的人没能力做,老年医学科建设变成了一个近乎公益性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当前的医保支付与绩效考核体系仍难以支持老年医学科的可持续运营。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系主任刘晓红指出,老年医学科以多病共治、综合评估为主,但医保仍以单病种打包付费为主,难以匹配实际服务内容。
这意味着,如果治疗中涉及多系统共病,费用却只能按一个病种结算,医院甚至医生就要自行“吞下”亏损。
不少老年科医生表示,希望能在医保支付中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治疗的难度系数等做一些权重的倾斜,扩大支付范围。刘晓红则直接建议,最好能在DRG单病种打包付费之下“开一个口子”,专门进行“共病支付”。
此外,老年医学科广泛开展的非药物干预(如康复、营养指导、心理干预)大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也制约了服务能力的发挥。
在绩效考核方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教授楼慧玲指出,老年医学科在收入、药占比、床位周转等“国考”指标中普遍处于劣势。北方省份的一位老年医学专家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所在医院老年医学科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公立医院的100分制年终考核中只占1分,在全院垫底,“这意味着老年科在院领导眼中是可有可无的,怎么可能得到持续性的支持”。
由此,楼慧玲呼吁,在考核体系中,应对老年医学科适当倾斜权重,以体现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新指南的出台,老年医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医疗学科,其发展路径和建设标准已逐步清晰,但要真正实现“建得起、留得住、运转好”,还需在医保支付、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学科地位等多方面给予更多制度性保障。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绩效咨询 https://www.yyjg.net
老年医学科进入规范化建设新阶段
《指南》明确,设置老年医学科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依规取得相应的诊疗科目资质,科室名称为“老年医学科”,主要收治罹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按照要求,老年医学科应当设置门诊诊室、病房、综合评估室。
床位设置上,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不少于20张,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不少于10张,且每床净使用面积、床间距等均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在设施配备方面,《指南》强调,老年医学科门诊、病区及相关公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配备轮椅、转运床、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仪等设备。
在医疗协作方面,《指南》指出,老年医学科要逐步建立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主动吸纳内科、肿瘤、中医、康复、精神心理、护理、药学、营养等各专科医护人员,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和共病诊疗,推动老年医疗从单病种诊治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型。同时,三级医院应加强对区域内下级医疗机构的指导,健全首诊负责及转诊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个体化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等连续性、系统性服务。
在人员配置方面,《指南》要求,每张病床应配备医师不低于0.3名、护士不低于0.6名,医师还应满足三级查房制度的落实需求。鼓励增设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和临床药师等专业人员。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需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且具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本次《指南》是对2019年试行版的修订,不仅扩大了建设范围,还细化了设置标准、服务模式,并调整了责任主体与质量控制机制,老年医学科已逐步进入规范化建设新阶段。
全国老年医学科设置已超六成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2021年底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目标为不低于60%。
2024年,该目标被进一步提高——国家卫健委在《关于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通知》中提出,到2027年末,力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80%。
据《财新》报道,截至2024年3月,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占比已超过62%,已经提前完成了2025年设立比例不低于60%的目标。
部分地区进展显著,例如江苏省已建成二级及以上老年医院66家、护理院387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独立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97%,3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教授曾指出,老年医学科建设应坚持“先具规模,再提质量”的策略。他表示,按照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科的建设标准,各医疗机构应首先实现标准化配置,如床位、人员等指标,完成数量目标后,再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如今,“规模”的要求正逐步达成,但老年医学科建设长期面临的人才短缺、学科发展缓慢、制度保障不足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期待更多制度性保障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施红在《医院继续教育助力老年医学发展》一文中指出,老年医学科医生多从不同专科抽调而来,缺乏系统的老年医学专业培训,且目前尚未被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必选科目,生源亦不足。
王建业也坦言,培养一名合格的老年医学科医生周期较长,建议短期内鼓励内科、心血管、神经等相关专科医生转型,以缓解老年医学科人才紧缺的问题。
除了人才问题,老年医学科的“留人难”问题也十分突出。医生收入低、晋升通道窄、科研平台不足,导致青年人才缺乏积极性。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常务副院长孙湛曾向“医学界智库”表示,目前医院普遍对老年医学建设积极性不高,“有技术、有水平的人不屑做,有需求的人没能力做,老年医学科建设变成了一个近乎公益性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当前的医保支付与绩效考核体系仍难以支持老年医学科的可持续运营。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系主任刘晓红指出,老年医学科以多病共治、综合评估为主,但医保仍以单病种打包付费为主,难以匹配实际服务内容。
这意味着,如果治疗中涉及多系统共病,费用却只能按一个病种结算,医院甚至医生就要自行“吞下”亏损。
不少老年科医生表示,希望能在医保支付中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治疗的难度系数等做一些权重的倾斜,扩大支付范围。刘晓红则直接建议,最好能在DRG单病种打包付费之下“开一个口子”,专门进行“共病支付”。
此外,老年医学科广泛开展的非药物干预(如康复、营养指导、心理干预)大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也制约了服务能力的发挥。
在绩效考核方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教授楼慧玲指出,老年医学科在收入、药占比、床位周转等“国考”指标中普遍处于劣势。北方省份的一位老年医学专家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所在医院老年医学科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公立医院的100分制年终考核中只占1分,在全院垫底,“这意味着老年科在院领导眼中是可有可无的,怎么可能得到持续性的支持”。
由此,楼慧玲呼吁,在考核体系中,应对老年医学科适当倾斜权重,以体现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新指南的出台,老年医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医疗学科,其发展路径和建设标准已逐步清晰,但要真正实现“建得起、留得住、运转好”,还需在医保支付、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学科地位等多方面给予更多制度性保障。
武汉九鼎医院管理顾问是一家集医院发展战略、医院文化、医院人力资源、医院绩效管理等咨询模块为一体的医院管理咨询公司。如有咨询需求请拨打热线:027-82444583。
更多资讯请访问 医院绩效咨询 https://www.yyjg.net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