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95120、114、39预约挂号、省级预约诊疗服务平台、95挂号网等等,从面向地市、省到全国的挂号平台,如雨后春笋。截至今年9月22日,全国累计有1200多家三级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部分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也已逐步开展。挂号平台因其便利性和可及性赢得患者良好口碑,实效显著。但是,就在一片叫好声中,挂号平台“交通阻塞”、“号源哄抢”、秒杀软件也随之而来,某挂号平台还遭遇短暂停摆,高爽约率让一些医院左右为难。我认为,这些现象不仅仅是号源开放比例不达标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挂号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因此,要让号源与每一个真正需要专家号的患者实现基本匹配,现有的挂号平台必须转型升级。
服从于双向转诊,建立逐级预约机制。解决看病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分流,科学分流的关键是号源专业指导分配。过去,患者挂号自主选择,公共资源信息不全,号源自行分配,双向转诊不易施行。现在,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突破传统难题,参照车票代售系统,实现省级医院号源面向行政区地市级医院预约,地市级面向县区级(根据国情,先两个台阶),同时进行双向预约,促进患者人流自然随“号”而动。大多数患者该去看什么专家本来就不具备选择能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样让渡部分选择权反而确保了患者共同利益,也符合医疗保障一体化趋势,避免稀缺资源被盲目占用。
服从于公共效率,建立病人流指挥系统。看病难如同行车难,无序开车、车速不快是影响路况的重要原因。要建立省市县各级指定“转诊大医院”患者就医“交警队”,提供逐级预约指导服务。在逐级预约制度解决“需求认定”,建立分流秩序后,各省市大医院应根据各自患者群特点,适当调整流程,比如专家的主要精力在疑难杂症,看专家之前,同组医生帮助确认,该做的检查先做,的确需要住院的就直接住到预约专家所在病床,用团队来提高专家效率;建立向上、下转诊的标准、病例数据分享数据库,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诊疗等。
服从于职能转变,建立相应保障制度。卫生管理部门要发挥资源整合、区域卫生规划的职能,结束各大医院的“信息孤岛”现象,并建立对应监管处室,结合患者满意度,科学评估转诊效果,建立服务反馈监督改进制度,减少趋利性滞留。对不正常的流动数据,比如某地甲状腺转诊手术明显增加,就要指导该地学科建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缓解上级医院就诊压力。同时,要调整物价收费体系,参照车票代售点收取一定转诊费,设立诊疗小组挂号费,单病种收费、临床路径、抗生素使用比例等要省市有别。
此外,初级就诊挂号或省级医院普通号,仍然可以通过公众预约挂号平台,同级医院专家号间可以横向流动,不需重新初删。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