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新技术的管理范畴和管理部门
“新技术”本身是宽泛的,不确定的概念,由于医疗机构所处的地域不同、级别不同,其内涵也有所不同。加强管理,首先要解决管什么问题,接下来才能谈如何管的问题,对每一个医疗机构来说,哪些项目位于管理范畴,是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给出定义。
探索性新技术:指本院引进或者自主开发的在国内尚未使用的新技术。
限制性新技术:指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国家或者卫生行政部门决定限制使用,需要在限定范围和具备一定条件方可使用的新技术。
一般性新技术:指除国家或者卫生行政部门规定限制使用外的常用诊疗项目。
实行申报制度
科室开展新技术,必须申报,经医院评审同意方可执行,否则医院不予认可,由此产生的医疗风险由科室负全责,开展新技术的负责人都要填写新技术申报书,科主任签名后报科教处,申报资料包括: ①新技术项目负责人资质证明材料;②新技术项目组人员资质证明材料;③国内外有关该项技术研究和使用情况的检索报告及技术材料; ④新技术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⑤新技术开展的实施方案和风险预案;⑥如涉及医疗器械、药品的,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⑦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立项评估:由医院学术委员会负责新技术评估,科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对于:①开展一般性新技术由科室向科教处申报,科教处组织专家论证,经医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后实施;②开展限制性新技术由科室向科教处提交申报资料,科教处审核申请符合国家或者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准入条件后,经医院专家委员会同意,根据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申报,批准后实施;③开展探索性新技术,由科室向科教处提高可行性报告,经医院学术委员会充分论证同意后,根据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申报,批准后实施。
评估内容包括:先进性、实用性、可行性及是否符合医学伦理原则,项目负责人必须进行答辩,实行量化评分,根据专家评分结果作为是否立项的主要依据。
追踪随访,确保医疗安全
新技术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技术,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医务处应当加强对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虽然制定规范的技术操作程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还需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医务处负责协调,内容包括项目开展进度,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打算,帮助有关问题的解决,应做好病例随访评估,做好原始资料的登记,及时总结发表论文。如果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可能引起质量后果的,技术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的,应当即暂停。由医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情况报批准部门讨论,以决定是否继续恢复临床试用或者应用。
引进激励机制,积极推广新技术
为了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医院每年对新技术应用进行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全院职工开展技术创新的热情。评审根据项目的先进性、创新性、技术难度,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综合评分、评选出等级,评奖过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所有参加评奖的项目均需进行答辩。
讨 论
加强新技术管理,是为了让医务人员消除顾虑,更加积极严谨、规范地开展。
要不断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医院要坚持经常性的进行规章制度教育,包括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监控制度,患者告知制度,奖励制度。广大医护人员则要自觉执行法规制度,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规范管理在于常抓不懈。技术创新离不开职能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管理者只有掌握各专业和技术在发展中的需要,才能为新兴学科和新技术发展创造条件。近年来,我们结合等级医院评审,以及医院管理年等主题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申请表根据临床需求和管理制度进行有针对性地增加内容。如适应征选择,应急处理,预案制定等就是根据形势变化后增加的。
总之,医院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管理,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充分体现管理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实现医院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