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中国的“梅奥”,邵逸夫医院高调喊出这一目标。有人说这是好高骛远,但它已经实事求是地向目标迈进,本着“患者需求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日前医院成立了多学科联合诊治运作的心脏中心,还推出了省内医院尚未出现过的医疗新角色:驻院医生、医生助手、科研助手、高级专科护士。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据悉,中国心脑血管病人年增约300万;年医疗费用约1400亿。与此同时,医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以人为本”、“以微创、低碳为主流”、“以内外科相结合为趋势”的心胸外科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
日前,在试运作4个月多后,邵逸夫医院正式成立了心脏中心。“我们采用多学科联合诊治的运作模式。”中心主任钱希明介绍,目前该中心有医生45位,各类辅助人员30人,其中包括心胸外科医生、心内科医生、危重医学科医生、麻醉科医生、体外循环师、心超医生、高级专科护士等。
“把医护人员整合一起,能增强合作紧密程度。”钱主任说,日常开展病例、学术、术前讨论,手术各环节的医护人员都能坐在一起,交流经验,时间长了在这个领域会更加专业。以高级专科护士为例,这是一个新的岗位角色,如果一个护士能经常接触心血管病人,参与临床实践,她在这个领域肯定会比其他护士更专业,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为什么提倡多学科联合诊治?这源于全新的价值观,院长何超解释,现代医学发展将由单个主治医生满足病人的所有需求向“团队医疗”模式发展。
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
张飞翔是邵逸夫医院第一批医生助手。
今年6月刚毕业于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3年制。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走向两条路,专升本或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想进三甲医院基本是不可能的。
毕业前,张飞翔收到老师的一条信息,邵逸夫医院招聘医生助手。这是一个什么岗位,书本上从来没有学到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投递了简历,并和医院就岗位性质做沟通。8月份,岗前培训时他拿到了一份与其他新员工不同的资料,《医生助手工作职责》。
“我现在每天早晨要随科室医生查房,查完房做患者随访,有时还要给病人提供医疗咨询,或帮医生写病历。”张飞翔说,患者随访占据了他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时间。
据了解,像他这样的医生助手,目前在邵逸夫医院有10个,分布在普外、放射、内分泌、肿瘤外科等科室,大部分是临床医学本科学历。主要工作职责是在主管医师的授权下开展医疗活动,如进行体检、诊断和治疗、开检查单、开处方、协助手术、提供医疗咨询及服务。
钱希明主任曾在澳大利亚行医多年。他介绍,国外早已有这个医疗角色,能帮助医生处理医学辅助性工作,让医生能更集中精力看病。“打了比方,我白天手术做到下午4点,想利用下班前的时间坐门诊。自己临时去和门诊办公室联系,很麻烦,如果有医生助手提前沟通好,就方便了许多。”
除了医生助手,邵逸夫医院还设置了其他新医疗新角色:驻院医生,全面协调、管理病人住院治疗的全过程,协调病人治疗方案;高级临床护士,有能力对一般或某些特定的医疗问题进行处理,在某些小手术中提任医生助手;科研助手,协助科研医生工作,使实验室能够成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新角色“润滑”医疗流程
Mayo诊所(梅奥)是美国最大的医疗服务机构之一,有2700多名临床医师,3.5万名员工。《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一书详细阐述了“梅奥经验”,何超院长看后兴奋不已,“梅奥诊所的两个核心价值观-患者至上、团队医疗正是我们医院追求的目标。”
David Mcfadden博士曾在邵逸夫医院工作5年,2004年加入Mayo诊所做普内科医生。 “到梅奥的病人,一般都已经全科医生诊断过,是预约过来的。病人首次到我们科室,要做90分钟的评估,包括详细病史以及体格检查。接下来,会开医嘱申请合适的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以及专科会诊。”他介绍,患者一般一天内都能做完全部检查并拿到报告,手术3-5天可出院。
邵逸夫医院曾派出20名医生去梅奥学习,回来后一致感慨“那是理想中的医院”。何超院长认为,现在很多医疗机构也把“患者需求至上”作为服务标准,但没有任何一家像梅奥那样将“患者至上”的理念渗透到机构的每个角落,“患者之上,绝不是提供给病人一杯水、一个沙发那么简单,要在管理上下工夫,真正将‘工作做成作品,将医疗疗入人心’。”
成立多学科协作诊治的心脏中心,以及设置医疗新角色,只是邵逸夫医院管理改革的起步。医院提出新的战略目标是,5-8年成为罗马琳达,10-15年成为梅奥。
免责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的版权归版权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